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市委和區工委全會精神,準確把握人社事業發展的方位和責任、方向和重點、方法和策略,圍繞“兩高兩新”創新實踐和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區人社局將重點推進“三大工程”,落實“九大行動”。
(一)做優人社為民實事工程。一是開展“公共就業惠民行動”。大力開展公共就業系列活動,確保本地人員就業不少于10000名。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開發公益性崗位不少于600個,開發基層公共服務崗位幫扶“雙困”高校畢業生就業。全力推動4個鎮(街道)、35個社區(村)開展創業型街道(社區)創建,新增1-2家家市級創業孵化載體。二是開展“創業創新利民行動”。深入開展優秀創業項目征集、創業項目路演、青年創新創業競賽活動,遴選優質項目,樹立創業典型。舉辦第二屆高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系列賽和第五屆家庭服務業職業技能大賽。斷續推進區級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和區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繼續實施高技能領軍人才引進項目,調研企業需求,鼓勵自主培養,引導自我提升,新增培養高技能人才項目認定。推進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定向培訓等培養模式,采用定向或訂單式培養方式培養就業型技能人才。三是開展“社會保障安民行動”。穩步提升失地(動遷)農民社會保障水平,提高靈活就業養老保險繳費補貼并實行后延繳費補貼,設立征地保養高齡人員生活補助金,提高區居民醫療保險待遇,擴大健康體檢惠及面及效果。推進解決失地(動遷)農民保障問題,爭取試行“退還安置費用換保障”政策,支持更多失地(動遷)農民參加職工醫療保險。
(二)夯實勞動關系和諧工程。一是開展“規范勞動用工專項行動”。重點規范農民工工資支付行為,全面落實建筑工程領域“四項制度”。健全工資支付監控、工資保證金和欠薪應急周轉金制度,建立從源頭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長效機制。打造建立區級勞動關系綜合監管平臺,實現勞動用工動態管理,為區域勞動用工管理和勞資糾紛預警提供技術支撐。二是開展“和諧企業創建行動”。深入推進省級和諧勞動關系綜合試驗區建設,總結提煉特色亮點,制定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綜合試驗區評價標準,建立可操作、可推廣、可復制的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新模式。制定《蘇州高新區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創建評價辦法》,積極培育指導企業主動投入創建,激發廣大企業特別是非公有制企業、中小微企業參與和諧企業創建活動的積極性,不斷擴大覆蓋面。三是開展“調解組織擴面增效行動”。充分發揮行業性調解委員會作用,擴大行業性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覆蓋率,重點在樓宇、商場集中的地區建立區域性調解委員會。積極推動各類企業健全內部勞動爭議協商調解機制,重點指導規模以上企業建立專業、規范、高效運轉的調解委員會。適度創新調解方式,提升勞動人事爭議調解服務平臺運行效率。
(三)優化人力資源供給工程。一是開展“人事配比優化行動”。以創新“選人用人”機制為抓手,通過雙百人才計劃、定崗特選引進一批雙一流高校優秀人才,與社會公開招聘、高層次人才招聘共同形成更為全面的事業單位人才引進機制。繼續完善機關遴選制度,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全員聘用制、探索研究管委會職員制、教育衛生系統備案制以及公益性崗位用人制度相結合的人事管理新模式。二是開展“勞動用工暖企行動”。強化人才市場現場招聘的主渠道作用,預留近200個攤位解決春節后企業招聘高峰,解決招聘難題。結合區內重點行業企業用工需求,免費推出4場重點行業系列招聘和4場 “智匯蘇高新”科技企業招聘專場,為企業提供專業人才招聘雙選平臺。開展企業勞動用工動態監測,精心挑選50家重點企業,對春節后企業返崗情況、缺工情況及員工離職情況進行監測,針對性的開展用工服務。強化“校企合作”,從供給側一端推動高校改革課時安排,調整課程設置,提高培養質量,真正做到讓院校按需培養,讓企業拿來就用。三是開展“產業園品牌提升行動”。高標做好國際產業園發展規劃,做實國際產業園規劃實施,探索以市場為導向、項目為載體的國際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國際高校及科研院所、國際人才引進機制,建立國際化產學研合作平臺和引智通道。有效加強與中國技術創業協會高新技術產業人力資源開發聯盟合作,推動聯盟辦事機構落戶高新區,依托聯盟對接國內資源,加強產業園品牌推廣,輸出產業園建設管理模式。